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唯我独裁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3025.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全文字无广告第420章欧洲战车大竞赛
~~~~~~~~~~~~
在美国海军未赶到欧洲之前,为了打击同盟国的嚣张气焰,打破战场上的胶着态势,协约国方面曾一度大规模从中华帝国进口m07式战车。
第三次索姆河战役以德军获胜告终,不过德军总参谋部的犹豫不决,加上德国财力吃紧,准备不足,以至于德军未能一口气全面突破英法联军的索姆河防线,给英法联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英法联军司令部趁机紧急下令从英国和法国各地调集战车补充索姆河东线和布雷勒河西线,务必要阻挡住德军的战车团突击。
由于中华帝国大幅度减少给协约国的战车供应,m07式战车遭到德军反器材步枪的摧毁,被证明已经无法满足战场需要了,协约国也停止进口m07式战车了。协约国希望从中华帝国进口m10式战车,但是遭到中华帝*方病急乱投医,顾不了两个公司的产能问题,两款坦克分别采购了1000辆,但是最终每个月只能交货50辆,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全部交货。
改良版的m07式战车被德国陆军重命名为a7v-3,m10式的改良版为a7v-4,主要是大部分零件采用德国造,以便减轻成本负担。
德国重视攻击,因此嫌弃中华帝国的战车主炮口径太小,于是在a7v战车的最大改进就是主炮改为了80毫米,不过经过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当时的德军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德军也没太多的坦克大战经验。
在德国仿制中华帝国的m07和m10战车之前,德国自己也在设计战车。
其中a7v是德国第一款自己设计的战车,a7v战车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350毫米,车宽3060毫米,车高3350毫米,履带宽度2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战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高达23人操作。23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副驾驶员、通信员、信号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这23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a7v战车为典型的箱式结构,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灵感来自中华帝国m07式装甲运兵车。
由于德国人没有弄清楚中华帝国的主战战车和装甲运兵车的概念,因此将装甲运兵车当做突击战车。最终设计出方方正正的壳体,众多的武器,活像一个“活动堡垒”的怪物来。
a7v战车在设计上和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一门火炮和2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战车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26.3倍口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增加。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至车体后部的变速箱,带动主动轮旋转,推动履带前进。
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协约国坦克要强。在关注战车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前头的,安装有从中华帝国进口的短距离无线电系统,使得该战车可以在战场上接到指挥,这时中华帝国战车和协约国战车所无法做到的。
当然,a7v的不足之处是,车体高大笨重,机动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的比值较大,转向困难;车底距地高太小,坦克容易“托底”。当然,乘员人数太多,整车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也是一件麻烦事。不管怎么说,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样水平的坦克,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在1915年11月,德军在马恩河战场上准备了500辆m10式战车、1800辆m07式战车,a7v-3战车1600辆,a7v-4战车900辆,a7v战车500辆。
尽管德军在战车数量上不如英法联军准备了7000辆坦克,但是在质量上德军占据优势。这样,德军因为战车数量不如英法联军,因此在索姆河西线迅速转入战略防御。
双方都有目的的在索姆河方向上集结,于是一场大规模坦克大战即将在索姆河战线上爆发。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
在美国海军未赶到欧洲之前,为了打击同盟国的嚣张气焰,打破战场上的胶着态势,协约国方面曾一度大规模从中华帝国进口m07式战车。
第三次索姆河战役以德军获胜告终,不过德军总参谋部的犹豫不决,加上德国财力吃紧,准备不足,以至于德军未能一口气全面突破英法联军的索姆河防线,给英法联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英法联军司令部趁机紧急下令从英国和法国各地调集战车补充索姆河东线和布雷勒河西线,务必要阻挡住德军的战车团突击。
由于中华帝国大幅度减少给协约国的战车供应,m07式战车遭到德军反器材步枪的摧毁,被证明已经无法满足战场需要了,协约国也停止进口m07式战车了。协约国希望从中华帝国进口m10式战车,但是遭到中华帝*方病急乱投医,顾不了两个公司的产能问题,两款坦克分别采购了1000辆,但是最终每个月只能交货50辆,直到战争结束时也没有全部交货。
改良版的m07式战车被德国陆军重命名为a7v-3,m10式的改良版为a7v-4,主要是大部分零件采用德国造,以便减轻成本负担。
德国重视攻击,因此嫌弃中华帝国的战车主炮口径太小,于是在a7v战车的最大改进就是主炮改为了80毫米,不过经过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当时的德军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德军也没太多的坦克大战经验。
在德国仿制中华帝国的m07和m10战车之前,德国自己也在设计战车。
其中a7v是德国第一款自己设计的战车,a7v战车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350毫米,车宽3060毫米,车高3350毫米,履带宽度2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战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高达23人操作。23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副驾驶员、通信员、信号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这23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a7v战车为典型的箱式结构,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灵感来自中华帝国m07式装甲运兵车。
由于德国人没有弄清楚中华帝国的主战战车和装甲运兵车的概念,因此将装甲运兵车当做突击战车。最终设计出方方正正的壳体,众多的武器,活像一个“活动堡垒”的怪物来。
a7v战车在设计上和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一门火炮和2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战车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26.3倍口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增加。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至车体后部的变速箱,带动主动轮旋转,推动履带前进。
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协约国坦克要强。在关注战车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前头的,安装有从中华帝国进口的短距离无线电系统,使得该战车可以在战场上接到指挥,这时中华帝国战车和协约国战车所无法做到的。
当然,a7v的不足之处是,车体高大笨重,机动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的比值较大,转向困难;车底距地高太小,坦克容易“托底”。当然,乘员人数太多,整车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也是一件麻烦事。不管怎么说,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样水平的坦克,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在1915年11月,德军在马恩河战场上准备了500辆m10式战车、1800辆m07式战车,a7v-3战车1600辆,a7v-4战车900辆,a7v战车500辆。
尽管德军在战车数量上不如英法联军准备了7000辆坦克,但是在质量上德军占据优势。这样,德军因为战车数量不如英法联军,因此在索姆河西线迅速转入战略防御。
双方都有目的的在索姆河方向上集结,于是一场大规模坦克大战即将在索姆河战线上爆发。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唯我独裁最新章节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3025.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