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暹罗


小说:大明世祖  作者:飞天缆车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大明世祖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94307.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有一点则必须是明白,作为三百年天下的主人,福藩是燕王最近的支系。
  某种意义来说,选人继承福藩,等于是给燕藩一系选接班人。
  这个时候,其他的人选,就显得很突兀了。
  而福王要是绝嗣的话,那么燕系的继承权则会扩大,扩散,从而导致后患无穷。
  而这个时候要是让一个儿子入继福藩,就能解决这场宗室风险。
  只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最难受的,莫过于太子了。
  一个兄弟是本藩嫡系秦王,一个是前朝嫡系福王,好家伙,表面上看起来都比他有继承权。
  朱谊汐只是思量片刻,就想明白了:
  赵舒直接赞叹:
  话说得很明白,表面上来看,太子朱存渠实力微弱,但实际上,其影藏实力难以计量。
  例如,庞大的公侯伯子男,勋贵体系,皆是其背后的支持者,太子将是皇帝一般的维持者身份。
  文官自不必提,嫡长子继承制,天然就拥有广泛的拥戴者。
  不过,朱谊汐却明白,作为当权的皇帝,给下一代虽然要维持竞争力,但也很容易弄巧成拙。
  尤其是新王朝初建,第二代总是容易出问题,如汉惠帝,唐太宗、宋太宗,明成祖等等。
  这里面既包含着国内外局势的复杂影响,也是当权者的放纵乱来有关。
  朱谊汐自然不会如此,一旦确立太子,他必然是全力以赴的支持。
  想到这里,他心中不断的思索着,抬头看着赵舒头发斑白,不由得说道:
  赵舒闻言,脸色骤变,某种程度上来说煞白无比。
  他颤抖着嘴唇,双手狠狠的握在椅子上,不敢轻易的放开,他怕自己会瘫坐,从而形象大跌。
  嘴唇哆嗦了几下,赵舒恢复了些许血色,咬着牙道:
  皇帝摇了摇头,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安抚道:
  从靖康之耻开始,北方沦陷数百年,胡语、胡服者不在少数,必须要有大将坐镇,牧守一方。
  这时候勋贵跋扈,军户制影响下,其实力强大,让儿子们驻守为塞王,可以说是必须的选择。
  朱谊汐继续道:
  听到这,赵舒眉头一松,这果真是吓了他一跳。
  皇帝说的意气风发,整个人似乎都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息。
  赵舒微微点头,他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土地,一味的贪婪占据,只会适得其反,羁糜则又显得不合适,还不如让皇子们驻守建藩。
  他心中,直接列出了安西省、吉林、
  黑龙江三地。
  而朱谊汐心中,则列出了青藏高原,安南,以及辽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汗国等。
  见其赞同,皇帝笑了:
  君臣互相对视了一眼,笑了起来。
  如果建立藩国,那么秦王、福王,就不会再是太子的威胁,反而是一种助力。
  子嗣入继秦藩、福藩,这时候就显得非常的英明神武。
  没办法,信息差在这。
  你以为上司,亦或者内阁厉害,其实都是因为信息差的原因,人家知道的多罢了。
  没几日后,皇帝接见了下潞王,明确表示,绝不会坐视福藩绝嗣,一定会想办法续香火的。
  这让其大喜过望,忙不迭向酒色掏空身子的福王汇报。
  后者大喜过望,感觉到后顾无忧,立马沉溺于美色之中不可自拔。
  显然,按照太医们的预计,这位福王的寿命,这样下去的,也只有几年功夫了。
  不过,藩王计划出炉,第一个尝试的,则是大皇子,秦王朱存槺。
  早在一开始,皇帝就安排他与蒙古人相亲,王妃还没有定,妾室就定下来了。
  很显然,皇帝就是想要将是设为屏藩,化解边疆危机。
  目前来说,最佳的位置莫过于吉林以西的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等地。
  这里蒙古人众多,属于羁糜地区,只要建立城池,控制起来就容易了。
  而危险也是还是有的,那就是满清的威胁。
  而第二个选择,则是卫藏国,青藏国。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藩国,前不久还赐下国号,但皇帝却不信任他们,对于青藏觊觎良久。
  要知道此时的卫藏国。对于喜马拉雅山麓地区的小国影响极大,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可以效仿安蛮南,建立一圈自己的体系。
  考虑到满清的威胁,以及如今康国和卫藏的战争,青藏高原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朱谊汐微微一笑,露出了笑容。
  到了十月,秋老虎开始散去,整个朝廷班子,包括内廷上下,从玉泉山,又迁回北京城。
  皇帝就像是候鸟,每年来回奔波,文武百官习惯了,百姓们也习惯了。
  这时候,绍武十二年的秋税,则陆续入库。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夏秋两税总额,突破到了八千万块,朝廷府库充盈。
  北方各省持续恢复中,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房屋重建,人烟渐渐稠密。
  保守估计,十年来,北方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大量孩子出生,贡献了主要的人口增长。
  南方也不例外,大量的奴仆被解放,人丁滋生。
  而这一切如此清晰,得益于皇帝一开始就赦免不再征收的丁税。
  虽然它已经融入到了春秋两税中,但皇帝则大肆宣扬免除丁税,就想着让人口迅速得恢复。
  内阁欣喜道:
  在农业社会,人们朴素的认为,人口的增多,必然导致土地开垦变多,粮食增加。
  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土地是有限度的,到了一个度,再加上土地兼并,那就成了灾难。
  皇帝摇头:
  内阁自无不可。
  他们自然不敢争论,这是因为大量的山东人口开始迁徙到吉林、辽东之故。
  面对皇帝的问题,自然就得去解决,而不是去质问。
  这才是内阁的本分。
  一场总结大会,进行了两三个时辰。
  主要问题,还是在绥远、安西两地的治安维护,以及安排。
  当然,最大的敌人,满清余孽,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为此,兵部则据理力争,要求拿出五百万特别清剿费,用作战争特别支出。
  工部则直言,治淮、治黄。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粮草支援绝对不能断,所以也得加钱。
  听到这,赵舒连忙制止:
  这般,话题才正过来。
  事后,皇帝刚休息片刻。吴三桂就呈了奏疏:
  顾名思义,就要求朝廷,不要再到顺天府附近招兵了,而是要去其他地方募兵。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虽然武器的因素占据很大的优势,但兵员的素质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戚家军的义乌兵,清朝的索伦人,都是凶悍的兵源。
  吴三桂列举了唐朝的神策军,宋朝的禁军,以及前明时期的京营。
  不出意外,他们都是前期很强大,中后期直接萎靡不振的典型。
  吴三桂认为,固然有北京城繁华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兵源不行:
  京畿兵员,多女干猾狡诈怕死。
  例如前明,一开始实力强劲,就是因为多靖难老兵,淮右劲卒,所以才能强势无比。
  但到了宣德年间,京营实力下滑的厉害,就是因为兵源都来自于京城。
  所以,吴三桂直言,将兵源扩充至全国,多招乡间老实之辈,听话不怕死,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番奏议,对于皇帝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补助。
  查缺补遗。
  忙活了那么多年,朱谊汐才想到这些。
  在封建时代,市井小民是最不适合当兵,就如同边牧不能当警犬一样。
  与女人相反,朝廷最喜欢的还是老实人。
  除了兵员问题,吴三桂还在末尾,隐约了提了下边军与京营互调。
  这是很聪明的选择。
  即,将边军调往京营体系,而京营则轮戌边疆,这对于京营战斗力是极大的补充。
  但这会得罪不少家在京城的军官和士卒,毕竟谁也不想去外头吃苦。
  而且,如何保障边军听话,如何成规矩等,都是个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这对于京营来说,绝对是有益的补充。
  朱谊汐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了,立马就意识到吴三桂对企图。
  五军都督府。
  他想要谋求进步,除了战功就只能巴结皇帝。
  而这时候,这份奏疏绝对具有重量级的作用。
  皇帝露出了笑容。
  绍武十二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画下了句号。
  不过,西南局势,却是激烈万分。
  康国兵向拉萨,距离拉萨只有百里之距,但却怎么也无法推进。
  粮草限制着他们。
  无奈,在勒索完一批钱粮后,这场战场才初步结束。
  康国满载而归,掠夺了大量的钱财,可谓是把卫藏
  抢掠一空。
  这种情况下,卫藏只能向朝廷哭诉,请求调控做主。
  而实际上朝廷控制的青海地区,距离拉萨都有上千里,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无人区,想要调控,何其难也?
  最多不过是派遣使臣居中调和罢了。
  卫藏也明白其理,在没有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引狼入室,所以这次来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取火枪,火药。
  朝廷也不吝啬,卖了一批高价火绳枪。
  康国也火急火燎地前来购买,不甘于居后。
  两千杆火绳枪,直接卖到了十万两白银,这让兵部震惊了。
  他们忽然意识到,军火的利润,简直是太大了。
  而云南地区则传来消息,暹罗国遣使求援。
  原来,在东吁国的基础上,孙可望建立起了滇国,由于拥有着东亚先进的战斗力,且重视火器,让其实力强横。
  他环首四望,北边是大明,西边是孟加拉国,南边是海,只有东边的暹罗,才是最好的目标。
  阿瑜陀耶王朝虽然处于中兴阶段,但国力相较于滇国,不可同日而语。
  一番交战后,暹罗苦不堪言,兵败如山倒,可谓是大输特输。
  在这种情况下,暹罗借助雨季,逃过了一劫,没有办法,只能求助于大明,表示:
  滇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我国应当尽全力杀贼,但奈何力不从心……
  他们倒是也不客气,直接要求出兵。
  最后甚至想要一批火枪,火药来。
  这就显得很无理取闹。
  所有人都拒绝出兵,同样拒绝出物资。
  但对于滇国的扩张,却也是无可奈何。
  用赵舒的话来说:
  皇帝则不甘心置身事外: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大明世祖最新章节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94307.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