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7章 虚虚实实


小说:蜀汉之庄稼汉  作者:甲青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蜀汉之庄稼汉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43532.html 全文阅读!求小说网,有求必应!
  陆瑁在吴地素来有君子之风,身为世家子,却与贫寒有志者交游相处,甚至还常常把自己珍藏之物与他们分享。
  郡中即便是不认识陆瑁的人,也愿意把妻女托付给他。
  这样的人,你要说他是一个伪君子,冯刺史是不信的。
  但你要说活了几十岁的陆瑁,被委以重任,出使大汉。
  现在仅仅单纯是为了咨询治国之道,冯刺史同样也是不相信的。
  毕竟张温的事情才过去几年?
  最重要的是,冯刺史前两天才跟张小四大吵了一架。
  在冯刺史的深刻反省中,他认识到,抛去孙策时期留下来的元老集团不说,孙权掌权后所拉拢的江东大族里,孙家是最受信任的。
  毕竟吴郡四姓里,孙家家风就是占了一个忠字。
  陆瑁身为陆逊的亲弟弟,天然就是吴国的忠臣。
  所以陆瑁方才那番言语,求教可能是真的,但十有八九不单单是一个求教那么简单。
  冯刺史心如电转,手头却是不敢怠慢:“陆公,你真是要折煞我也,坐,请先坐下!”
  他扶着陆瑁坐下,然后又亲自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然后自己这才返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陆公啊,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着,他呷了一口茶,然后继续说道,“我任凉州刺史,专注伐贼之事。”
  “不瞒陆公说,我虽身为刺史,但从未参加过朝会,就是这街泉亭侯之位,其实也是在陇右拜受。”
  “所以陆公要与我谈治军之道,我倒是还能说上两句,但这治国之道……”
  说到这里,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歉然一笑。
  陆瑁作势就要起身。
  “哎,哎,陆公,不急不急,且先听我说完。”
  冯刺史连忙压了压手,“不过我虽不知治国之道,但好歹也是任了一方刺史,故这牧民之术,倒还是知几分。”
  “兼之永这些时日读史,正好偶有所得,恰好陆公来问,倒是可以与陆公说说心得。不过此乃永一家之言,疏漏之处,还望陆公海涵。”
  陆瑁听到这里,连忙拱手道:
  “君侯何须自谦?但请讲来便是。”
  冯刺史又呷了一口茶,这才说道:
  “所谓治国,不外乎整军牧民治吏,其中之要,钱粮二字耳。”
  陆瑁眉头一挑,似乎要开口说话,但也不知想起了什么,目光闪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出声。
  冯刺史说话的时候,眼睑虽是垂下,尽量不让陆瑁探视到自己的内心。
  但陆瑁的这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动,却是没有逃过他的暗中观察。
  “永观史书,但凡诸国久立之后,必有弊端,但凡有志者,无不图变以延国祚。”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陆瑁,道:
  “不拘是季汉,还是东吴,虽说皆是开国不久,实则多承后汉之制,其弊亦承之。”
  “永观魏贼前些年已开始行九品中正法,岂非变乎?”他顿了一顿,又道,“故在永看来,汉吴亦当图变强国,以伐贼人。”
  虽然不赞同冯永这番话里的某些看法,但骤闻“图变”一语,让陆瑁就如醍醐灌顶,眼前犹拨黑云而见朗朗晴空。
  只见他脱口而出地说道:
  “故君侯在凉州主持考课之制,亦是图变?!”
  冯刺史微微一笑:“陆公此次前来问询治国之道,其实也是因为考课之事吧?”
  陆瑁暗自吃了一惊:“君侯何以知晓?”
  这些日子你天天跑去学堂大门蹲着,门房秦大爷都认识你了。
  我还能不知道?
  冯刺史心里嘀咕了一下,脸上神色不变,徐徐道:
  “整军也罢,牧民也好,就算是治吏,都是需要人去做的。而这些事,良才做之,则多能成良治;庸者做之,则多是恶政。”
  陆瑁一拍大腿,叫好道:
  “妙啊,君侯此言,可谓大善矣!”
  冯刺史谦虚道:
  “陆公过誉了。”
  陆瑁摆了摆手:“君侯请继续说下去。”
  冯刺史清了一下嗓子,食指与中指骈成剑,指向虚空:
  “故欲治国,则需求良才,而这求良才之法,”顿了一下,冯刺史又说道,“时不同,则法不同。”
  “比如察举之弊,想来陆公自明,不须永多说。”
  说着,他又意味深长看了一眼陆瑁:
  “至于吴国当以何求才为佳,永从未去吴地,自是不敢多言……”
  陆瑁点了点头,长叹一声,起身对着冯刺史躬身行礼:
  “得闻君侯一席话,瑁获益良多,请受瑁一拜!”
  “陆公当真是要折煞我啊!”
  冯刺史连忙上前,扶起陆瑁。
  两人对话许久,皆是心有所感,此时执手,不禁相视一笑。
  冯刺史心里暗道:如今汉魏皆求变以图良才,唯有吴未动,陆瑁此番回去,十有八九会劝说孙权。
  以孙十万外宽而内暴的性格,特别是在大汉与魏国皆变的情况下,孙十万至少也会在表面做个样子。
  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到时候吴欲学大汉而不可得,学魏那就是极大概率的事情……
  而陆瑁想的是:冯明文此人,果真不愧是有“小文和”之称,才干过人。
  不过幸好,此人过于重利,以为治国乃是以钱粮先,却是失之偏颇。
  吾观蒋琬有治国之才而不知兵,冯明文知兵而不知治国,二者若是得逢明主,则汉国可兴。
  然今汉家天子却不过庸人之资,素无主见,怕是有能臣良将而不能用啊!
  兼之诸葛孔明身体病弱,怕是不久于世,待彼去后,汉国怕是再难有如今之盛。
  不过也好,如此一来,我大吴无忧矣!
  ……
  两人各怀心思,脸上却是惺惺相惜之色。
  欢谈之后,在冯刺史的再三挽留下,陆瑁心满意足离去。
  不日之后,吴国使团收拾行李,启程南归。
  待他们行至陇右冀城,凉州的第一场大雪就纷纷扬扬下来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建兴十三年的冬日。
  吴国使团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适应西北的天气,在寒气的侵蚀下,有近十人当场就感染了风寒。
  不过幸好汉国的医学比较先进,再加上这些年早就在西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治这等风寒自然是手到擒来。
  虽说如此,陆瑁等人亦是加紧赶路,不敢再耽搁。
  直到回到汉中,感受与西北大是不同的温暖,这才松了一口气。
  汉家天子得知吴国使团从凉州归来,亲自召见了陆瑁。
  而趁着这个空档的机会,秦博拿着冯刺史的推荐信,悄悄地前去拜访丞相府参军李遗。
  李遗得到消息,竟是亲自出来迎接:
  “有劳秦校事送来兄长书信,遗不胜感激,里面请,有请,请!”
  秦博一看到李遗这副热情模样,心里就是一喜,暗道听闻这汉国年青才俊大半以冯君侯马首是瞻,如今看来果然不差。
  有冯君侯的推荐,看来荆州粮食之事,怕是可以无忧矣!
  他一边想着,一边跟随李遗来到前厅。
  “秦校事请坐,前几个月秦君来到汉中时,遗竟不知秦君与兄长交好,以致失之交臂,实是失敬。”
  “李君言重了,所谓客随主便,某到汉中时,没有过来拜访,才是真失礼。”
  两人客气了一番,寒喧过后,秦博这才向李遗提出此行的目的。
  哪知李遗听了,眉头却是一皱。
  秦博本以为有了冯明文的背书,此行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是没有想到李遗竟是面露难色。
  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只听得李遗“啧”了一声,又是一叹,这才说道:
  “唉,秦君来迟矣!”
  秦博连忙问道:
  “李君此言何意?”
  李遗看向秦博,问道:
  “秦君可知,如今南乡交易所的粮价标价几何?”
  “吾才至汉中,如何得知?”
  李遗竖起三根指头。
  秦博大吃一惊:“三百钱?!”
  李遗点头。
  “怎么会这般贵?”
  三百钱自然不是吴国的大泉五十,也不是汉国的直百钱,而是实实在在的五铢钱。
  事实上,往来汉吴之间的商队,在很多时候,宁愿收汉国的直百钱,也不愿意收吴国的大泉五十。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年汉国早就不铸直百钱了,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但吴国的大泉五十,那可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薄,里头甚至还掺着大量的铁,质量极差。
  而在南乡交易所,各类大宗物资的价格标准,五铢钱就是唯一的价格标准。
  倒卖各类物资的老油条们都知道,前些年坊间流传有一个传言:
  那就是无战事时,粮食不得涨过两百钱。
  因为过了两百钱,百姓就可能有人在挨饿。
  过了三百钱,就会开始出现真正的饥馑。
  当然,这两年已经有了变化。
  粮价比前些年似乎要高一些,常常在一百七八十钱浮动,到达一百九十九钱的也有。
  这并不代表着大汉百姓肚子饿,相反,这几年不少百姓家里的存粮,比十几年前多得多。
  为什么粮食会涨价?
  一是因为朝廷对粮价的保底,保护百姓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因为南中那边的铜矿开发得越来越多。
  但不管怎么说,粮价到达三百钱,就已经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若是蜀中本地的粮价已经高达三百钱,那再加上运到荆州的费用,成本只怕是要到四百多钱了。
  想到这里,秦博的脸色就难看了起来。
  毛料专卖,按计划是后年才能有货;
  红糖专卖,必须要找到新的甘蔗来源,粮食的供应是前提。
  如此说来,到手的三件大功岂不是要飞走了?
  自己此番出来,正是因为朝廷上下皆视校事府为眼中钉,若是不能及时拿出成果,巩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谁知道后头会发生什么事情?
  “李君,吾听闻,蜀地粮价一直不高,怎么会突然就涨了这么多呢?”
  秦博有些焦虑地问道。
  若不是冯明文在凉州那边,秦博就要怀疑小文和是在玩自己,或者是想趁机提价。
  “不瞒秦君,这些日子,有从北边和西边来的人,要买一大批粮食囤着过冬,所以粮价这才涨了许多。”
  “北边?那不是魏……”说了一半,他又觉得不太对,汉人怎么可能卖粮食给魏贼?
  还有西边?
  李遗咳了一声:“是羌胡。秦君,你有所不知,我大汉视汉夷如一,这些年,不少胡夷跟着得了不少好处,好不兴盛。”
  “所以手上也是有不少好东西,胡夷嘛,不善耕种,这眼看着就要过冬,可不得赶紧把养了一年的牛羊换成粮食……”
  秦博一听,顿时就瞪大了眼。
  还有这等事情?
  汉中怎么起来的?
  南中鬼王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你当我真不知耶?
  我才从凉州回来,你知道伐?
  知道那边一头两脚牲口值多少钱?
  现在你跟我说汉夷如一,胡夷兴盛,居然还能炒粮价?
  入你阿母咧!
  只是秦博看着李遗脸上没有一丝作假,而且这等事情,只要去打听一下,就能打听出来,根本没办法隐瞒。
  这让他又有一些狐疑:莫不成当真有这么巧?
  李遗心里却是笃定得很。
  没错,这一回粮价上涨,背后确实有兴汉会的影子。
  但白手套确确实实地胡夷的头人。
  以冯鬼王在阴平武都陇右的号召力,想要拿几个胡夷部族过来擦屁股,有的人上来舔。
  咋啦?
  胡夷不是大汉子民?
  不能买粮食?
  只要官府不出手,兴汉会就是粮食交易的最大庄家。
  那些卖粮的,巴不得最好天天涨!
  秦博来到汉中,最多也就是慕名去南乡逛了一圈,看看传闻中的群鬼乱舞之地。
  他连交易所的交易规矩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群鬼乱舞之地有多少弯弯道道?
  看到秦博这副模样,李遗脸上亦是有些愧色,似乎对不能完成兄长所托很是羞愧。
  只见他安慰道:
  “兄长来信里,言秦君有意寻财源以补府库,一心为君上分忧,遗亦是极是钦佩的。”
  顿了一顿,他继续说道,“这粮食之事,一时半会是没有办法解决,但遗会一直帮秦君看着,但凡价格回落,遗会立刻派人通知秦君。”
  秦博有些意举阑珊:
  就怕到时候校事府已经出事矣……
  除非能再找到一件功劳,让校事府渡过此次危机。
  “所谓钱粮嘛,现在粮食没办法,但这钱财一事,遗倒是还有一个办法……”
  “噢!”秦博精神一振,“请李君教我!”
  “秦君请随我来。”
  李遗带着秦博来到一间屋子门口,吩咐守在那里的下人:
  “把屋里的灯烛全部点上。”
  然后领着秦博进入屋子,李遗又令下人把门窗全部关上。
  “秦君请看。”
  “这……这……”
  但见屋内烛火璀璨,一排一排的火光,在九枝灯上跳跃着,红黄交错的火焰突突地放着光,照得屋内比外头的还敞亮。
  即便秦博常年出入宫中,也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蜡烛一齐被点上。
  也就是说,即便是天子,也不会一次性地烧这么多蜡烛。
  因为蜡烛作为贡品,是非常珍贵的。
  秦博艰难地咽了咽口水,他的眼睛已经花了。
  “秦君请看。”
  李遗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的,全是蜡烛。
  他拿出一支,递给秦博,“秦君摸一摸,圆不圆?”
  “圆。”
  “滑不滑?”
  “滑。”
  “白不白?”
  “白。”
  “美不美?”
  “美!”
  “李君何来此物,竟是又圆又滑又美又白……”
  秦博爱不释手,他是真没见过这等蜡烛。
  吴国的贡品蜡烛,那都是黄色,而且淡黄暗黄杂黄的都有,黄得还不一样。
  哪像手里这种,竟是如玉一般。
  李遗嘿嘿一笑:
  “如何来的秦君就不要管了,吾只问秦君,秦君可愿拿此物吴地卖?”
  秦博猛地抬起头来,紧紧握住手里又圆又滑又美又白之物:
  “李君手里有多少这个东西?”
  “不多,明年可分秦君大约三四万支吧。”
  这特么的还不多?!
百度 求小说网 有求必应! 蜀汉之庄稼汉最新章节 https://www.qiuxiaoshuo.org/read/143532.html ,欢迎收藏!求小说网,有求必应!